早期矯正是很多家長關注的話題,關于早矯的具體治療方案、治療年齡以及時間周期,家長們都了解嗎?本期節目圍繞兒童早矯的幾個關鍵詞,為家長們答疑解惑。 本期嘉賓: 周悅 新橋口腔成都總院正畸專科主任 張……
早期矯正是很多家長關注的話題,關于早矯的具體治療方案、治療年齡以及時間周期,家長們都了解嗎?本期節目圍繞兒童早矯的幾個關鍵詞,為家長們答疑解惑。
本期嘉賓:
周悅 新橋口腔成都總院正畸專科主任
張程 新橋口腔成都總院兒童早矯醫生
周悅醫生(左)張程醫生(右)
【早期矯治,一般是指在哪個年齡階段做矯正呢?】
張程: AAO(美國正畸協會)推薦所有兒童應在7歲前接受正畸篩查,早期干預可改變頜面發育軌跡。乳牙期(3-6歲)可以糾正不良口腔習慣(如吮指、口呼吸、吐舌等),治療前牙反頜(地包天)或后牙反頜、鎖頜。
再往后,孩子開始換牙了,這個階段我們專業上稱為混合牙列期。在混合牙列期早期(6-9歲),可以利用生長發育潛力協調上下頜骨矢狀向關系不調,主要是上頜發育不足前牽引及上頜發育過度的抑制,以及上下頜骨橫向不調,主要是上頜快速擴弓,引導恒牙萌出,如牙齒間隙的管理、埋伏牙的牽引。還有糾正不良口腔習慣如吮指、口呼吸、吐舌等。
到了混合牙列晚期(9-12歲),主要是協調牙列及頜骨的三維關系,比如上頜發育不足擴弓前牽引,上頜擴弓,下頜前導促進下頜生長發育,還有糾正不良口腔習慣吮指、口呼吸、吐舌等,這一時期也可以治療后牙的反頜骨、鎖頜,糾正功能性錯頜,如功能性偏頜畸形。
12歲以后,基本完成了牙齒替換,我們稱為恒牙列早期。這時,除了反頜、地包天以及部分的小下巴還可以嘗試進行干預外,大部分小朋友就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常規二期矯治——正畸治療階段了。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精細控制牙齒移動,把牙齒移動到合適的位置,給小朋友良好的面型和咬合關系。
【做了早期矯治,為什么換完牙后還要再次矯正呢?】
周悅:因為早期矯治時,孩子的頜骨和牙列尚未發育完成,恒牙沒有全部萌出,無法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需要分成兩個階段來治療。為什么不能等換完牙后再一起矯治呢,因為對于骨性問題如嚴重的下頜發育不足,如果錯過生長改良的機會,未來需全麻正頜手術才能治療。
采用兩次矯正,盡管整體的治療周期較長,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長潛力,降低未來的治療難度,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分階段矯治,本質上是先解決骨骼發育問題,再解決恒牙牙齒排列問題,符合兒童頜面部發育的生物學規律。因此,分階段正畸治療(兩次或多次)是常見的臨床策略。
【在不同的階段所做的矯正治療是一樣的嗎?】
周悅:第一階段(早期矯正)主要是解決頜骨發育不調如上頜狹窄、下頜后縮,破除不良習慣,包括口呼吸、吐舌等,還有引導恒牙萌出方向,比如把埋伏牙牽引出來,這些治療是恒牙列矯正無法替代的。
到了第二階段(恒牙列矯正),主要是排齊牙齒,精細調整咬合尖窩關系,精細協調面部美學,如微笑線。部分簡單病例可能不需要二期矯治,但研究顯示約70%的功能性矯治患者需二期治療。
【孩子矯正為什么建議做全周期管理?】
周悅:全周期指的是從替牙期開始,一直到全部牙齒替換完畢,由醫生在整個過程中做監控,去給小朋友的正畸給予規劃的一個叫法。全周期的理念對于醫生來說并不陌生,更多的是可以提醒我們的家長,孩子的矯正就像在不同年級要學習不同的課程一樣,是需要分階段的,每個階段解決每個階段的問題。
比如,替牙列期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骨骼,所以還有一些牙齒排列的問題可能是要留到恒牙列期去解決,并不是說我們做完早期矯治,換完牙就不需要矯正了,大部分孩子仍然需要恒牙列期的矯治。對于從一開始就已經明確了做完早期矯治后仍然需要在恒牙列期矯治的這一部分患者,我們可以考慮做一個全周期的管理,這樣正畸治療會有更好的連續性。
【孩子矯正牙齒前,家長需要做些準備工作呢?】
張程:首先是心理建設,幫助孩子調整認知。可以用繪本、視頻等方式來講解矯正的必要性,帶孩子觀摩同齡人的治療過程,降低恐懼感,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比如跟小朋友簽訂正畸承諾書,給小朋友一定的獎勵,讓小朋友有參與感和儀式感。另外,還需要準備好治療期間的清潔工具,包括牙刷、牙線、沖牙器、牙菌斑指示劑、正畸黏膜保護蠟等。
【治療期間,家長需要做哪些輔助工作呢?】
張程:首先要監督孩子的醫囑的執行,包括刷牙是否干凈,還要按醫生要求督促孩子足時佩戴矯治器、橡皮筋等裝置,對飲食禁忌進行監管。復診協同管理:提前整理問題記錄表,提高就診效率。另外就是行為與習慣的矯正,配合醫生進行不良習慣干預,做肌功能訓練。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要去給孩子治療一些相關的疾病,如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肥大,鼻炎等。在這里要強調一下,即使在矯正結束后也需要家長監督孩子進行長期的效果維護,包括按時按要求佩戴保持器,每半年左右復診一次。因為取下牙套不代表治療結束,保持器也是鞏固治療效果的必要手段。
【哪些不良習慣會影響孩子的牙齒和臉型呢?】
周悅:有很多這樣的習慣,比如常見的吮指習慣,就是吃手指。長期吸吮可以導致上前牙前突(齙牙),后牙咬合不接觸(開頜)。AAPD(美國兒童牙科學會)指南指出,吮指習慣持續到4歲以后,就能使開頜風險增加3倍。還有口呼吸習慣,也就是很多家長都聽過的“腺樣體面容”,它指面型狹長、下頜后縮。
吐舌/異常吞咽習慣,就是舌頭前頂牙齒導致前牙開頜,發音不清如“大舌頭”。單側咀嚼習慣,長期咀嚼側的肌肉發達會造成面部不對稱,而很少咀嚼的一側容易形成“廢用性齲齒”。咬唇習慣,咬下唇可導致上牙前突和下牙內傾,咬上唇可導致地包天,也就是前牙反頜。這些習慣看似不起眼,但卻是影響孩子牙齒和面型發育的大患。
【不良習慣如何預防和糾正?】
周悅:毫不夸張地說,從嬰兒時期就要開始讓小朋友養成正確的吸吮、吞咽習慣。一歲前按需母乳喂養,滿足吸吮需求,避免平躺喝奶,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以促進鼻呼吸模式建立。6月齡后逐漸改用鴨嘴杯過渡。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讓小朋友避免養成吐舌、異常吞咽、咬唇、單側咀嚼等不良習慣。
不良習慣的糾正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日常生活中去糾正,二是通過肌功能訓練來糾正。比如吐舌和異常吞咽習慣就可以在生活中來糾正,最核心的是進食訓練:后牙輕輕咬合,嘴唇閉合,舌背緊貼上腭,這時候試著吞口水,并檢查舌位是否正確。另外還有舌定位訓練,比如果醬定位、彈舌練習、抵抗訓練等。家長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去學習這些方法。肌功能訓練也有很多,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同時需要醫生的專業指導。
【嘉賓簡介】
周悅
新橋口腔成都總院正畸專科主任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碩士
主攻成人及青少年各類牙頜面畸形的固定及隱形矯治,善于結合正頜外科、牙周、種植、修復等進行多學科聯合治療。
張程
新橋口腔成都總院兒童早矯醫生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碩士
擅長兒童和青少年錯頜畸形的早期矯治、咬合誘導及顏面管理,兒童和青少年各類牙頜畸形的多學科聯合個性化治療及兒童口腔健康管理、兒童口腔舒適化治療。